- “探究蚂蚁的行为”课例点评
-
摘自:《宝鸡教研网》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第十六章第三节《动物行为的研究》第二课时内容。是继学生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学生进行的实践体验活动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总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观察法和实验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习探究动物行为的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培养较好的态度和习惯。
【学生分析】
学生在本节前已经了解了动物的各种行为,学习了探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因此,需要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学生有着强烈的动手欲望,希望亲自动手探究动物的行为来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行为,并且将自己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和其他组做对比,希望自己组的成绩能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充分肯定。
【设计理念】
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以情感发展为基础,重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合理地保证学生动手实践,呈现新颖、生动、亲切、有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形式。例如: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要求学生课堂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2、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3、能够对活动的情况进行交流和质疑
◆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通过对学生“探究蚂蚁取食行为的活动”的交流、汇报和评价,让学生在参与研究动物行为和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体会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氛围,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对小组汇报时间的安排以及对学生活动过程、方法、态度等内容的恰当评价。
◆教学突破:
课前的探究活动难度比较大,主要是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要求学生对实验研究对象既要用观察法又要用实验法,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布置实验任务,给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应该怎么去做,该如何分工,观察什么,怎么去观察等问题。上课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让学生展示自己组的实验成果和收集的数据,讲解他们的实验结果,然后全班一起讨论,归纳、总结他们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要注意及时鼓励学生,给学生动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提前2周布置观察实验任务,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简单说明实验要求,提出实验过程要注意的地方。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提前进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四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名字国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法布尔弗里施廷伯根劳伦斯重点回忆学生最熟悉的科学家法布尔的事迹和精神,引出法布尔精神,鼓动学生与教师一起大喊: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使学生建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动力。
2、提出两周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3、让学生按小组整理、讨论、组织将要汇报交流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材料,并且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评价的问题。(1)探究实验你们使用了什么方法?(2)出现了哪些问题?(3)实验数据是怎么处理的?(4)实验结果如何?(5)有哪些优势?(6)不足的地方在哪里?(7)小组之间是怎么分工的等等。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将每一组学生代表的实验报告资料投影到大屏幕。
5、教师对每一组的观察、研究情况从态度、方法、结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并且向学生提出更好的建议。然后让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评价,指出优点和缺点。
6、让学生评出最佳的实验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表扬。
7、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意义:促使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做小小科学家。然后引入蚂蚁的其它行为,用视频播放《discovery》中的蚂蚁的其它行为。
8、幻灯片展示课堂练习。
9、让学生谈本次活动的意义和收获。10、教师提出建议:(1)有空多看一看身边的小东西,并按一定的时间记录,你肯定能发现里面的宝藏。(2)不仅是蚂蚁,身边的大自然中,如果我们有心观察,探索,同学们就能发现许多未知的世界!
1、回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对法布尔精神有很高的领悟,与教师一起充满激情的大喊: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
2、倾听老师的介绍。
3、学生按教师的问题小组积极讨论,整理自己组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准备小组发言。
4、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向其他同学汇报自己组的实验情况。学生代表详细介绍本组的实验情况。
5、每组汇报完后,其他组的学生积极配合,踊跃大方地对汇报组做出客观的评价。
6、学生综合评价实验组的各方面,评出最佳实验组。
7、认真地看视频。
8、学生看完视频后积极、迅速、准确做出答案。
9、学生踊跃的谈体会。
1、以生物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作为示范,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价值。2、明确自己所做的“探究蚂蚁的行为”的内容,3、确定学习目标,找出研究差距。
4、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总结,学会合作交流的方法。
5、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树立信心,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6、使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懂得学习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体验收获和成功的乐趣。
7、知识拓宽,引发学生课后探究蚂蚁的其它行为。
8、巩固知识。
9、让学生懂得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等道理。
10、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问题拓展及练习设计】
根据自己的探究实验并结合所看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1、蚂蚁能够对菜青虫等昆虫幼虫迅速攻击,说明它有()行为?
2、蚂蚁能够把玉米花、蜜饯和面包渣等运回窝内,说明蚂蚁有()行为?
3、蚂蚁在攻击昆虫而力量不够时,另一只蚂蚁过来救助,说明蚂蚁()行为?
4、在视频中你还了解到了蚂蚁的哪些行为?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我真正体会到了新课程中师生角色发生的转变,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魅力、看到了学生的创造性。。本次活动中,教师成为幕后者,成为学生活动的咨询者,但又是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者。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渐渐摸索出科学实验的方法、技能和手段。他们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延续着、保护着,这才是学习的不竭源泉。这就源源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使他们成为鲜活的个体,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锻炼:
(1)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据了解,有的学生从阅览室、图书馆查阅;或到书店问询有否关于蚂蚁的科普书籍;或到网上查询、搜索。
(2)围绕深究“蚂蚁觅食行为”,学生设计的食物品种之多、对食物处理的创意之妙,出乎教师的意料。以下是学生设计方案的一个统计:学生设计的食物品种不仅有甜类食物,还有苦、辣、咸、酸等,如苦瓜、红辣椒、鸡骨头、昆虫、蜘蛛、蚯蚓、小鱼等。在食物的处理上出现了如下的对照实验:
例如:红糖与白糖、白糖与味精、白砂糖与糖水、白糖与糖精、辣椒酱与番茄酱、糖与盐、蘸糖水的饼干与蘸醋的饼干、死活动物的对比、糖水按不同质量分数进行实验等等。
虽然个别学生的设计中,也有不够科学严谨的地方,但教材、教师没有提示对照实验的情况下,学生有设计对照实验的思想,说明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已经有所发展。而且能有如此多的处理办法,充分反映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所迸发的创造性。
(3)学生已经逐步懂得了学习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点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探究活动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都是有个别小组先做到,其他组受到启充分表扬肯定的:①食物同方向、等距离摆放在蚂蚁窝口。②每种食物要有一定的距离且边界要清晰。③不同的实验处理有标记,以利于观察和记录。④食物进行特殊处理: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⑤有明确的分工等。⑥用表格记录数据结果。其实,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方法等,通过学生之间的学习与实践来获得,比起教师的刻板说教更有趣、有效。
(4)本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许多学生说:“没有想到身边小小的蚂蚁,却有那么多的东西值得学习。”
好几个学生在谈体会时说到:在实验中,当看到蚂蚁那样群起而蜂拥将蜘蛛、蟑螂、蚱蜢等动物抬起,而且能变换抬的角度进洞口时,那场景确实对他们的心灵有极大的触动。他们说:蚂蚁团结的力量对人类都是一种震撼,而人类要有所成就,必须要向蚂蚁一样,有集体、有团结……
(5)体会协作与集体的作用。活动中,小组同学共同自主设计实验、共同进行物品携带分工、共同完成实验的观察与记录、共同商讨、得出共识……他们充分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小组的合力分工,使我们的实验很好地开展。”
(6)交流、展示与质疑能力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各组学生都很认真听取了他组同学的设计,但又都很不服气,他们互相争议,但在争议的过程中,渐渐更清楚、明朗地认识到如何更好地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引导学生应心平气和地吸纳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反思,学会如何称颂别人,从而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工作。
【课例点评】: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生物教研员/刘维英
“探究蚂蚁的行为”是教材安排的由学生完成的一次“完全探究性”活动,完成该活动学生要进行实验假设、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过程的设计、实施,实验过程中的对照、观察、数据的纪录、实验报告的撰写等一系列过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学生既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务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可能完成,要达到课标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挑战。
周红涛老师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生物系,教龄3年,参加教育工作正赶上义务段课程改革,既有从事生物教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新课程教学理念作指导。这节课怎样上,周红涛老师进行了一番思考,按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了整体规划,这个规划是建立在对课标、教材、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例如,学习小组的建立;让学生先学习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给学生两周时间去完成“探究蚂蚁的行为”,这些铺垫都做得很好。
再看这节课的设计:以各活动小组汇报“探究蚂蚁的行为”为主线,通过师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评,充分展示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投影仪、显示屏幕。
教学实施中教师首先复习四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使学生再次体会科学家对科学的信念和追求,以及生物科学研究的价值。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结合他们自己所做的“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活动过程,通过对比联想,感受到科学研究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并不神秘,我们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师接着提出两周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并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法。学生由于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他们所完成的活动在课堂上接受教师和同学们的评价),他们自然会全力地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如何展示本小组活动的成果和如何学习、评价其它小组的活动成果等。
教师不仅给学生说明了课堂教学将怎样进行,而且还给学生提出了评价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有探究的过程、方法、态度等方面,还有知识方面,评价比较全面。全面的评价对学生是科学的、公平的、公正的,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使学生感觉到了认真工作给自己和集体所带来的好处和荣誉,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有益的。
课的结尾,教师也作了比较全面的设计。一是用视频播放蚂蚁的其他行为,使学生再次对动物的行为和能力感到震撼。二是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小组研究、互相学习的必要性。最后教师提出:不仅是蚂蚁,身边的大自然中,如果我们有心观察、探索,同学们就会发现许多未知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作进一步研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本次探究活动对学生的收获是全方位的,周红涛老师在反思中已经谈到。学生对应该如何学习生物科学,如何进行科学研究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节课最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它既不是传统教学的“传授式”、“启发式”,也不是一节“实验课”、“探究课”,而是一节成功的“评价课”。在学生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探究性活动以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结果持怎样的态度?在平时教学中有的教师通过检查学生探究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也有讲范例的;还有不闻不问就过去了的。没有评价的活动应该说是不全面的,至少学生不知道对错。另外由于没有评价,学生就不会在活动时全力以赴,科学思想、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也就无从说起。还有的老师甚至不敢让学生活动,害怕耽误学生的时间。认为学生活动不如教师讲来的快,实验不如教师演示好,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节省了时间。于是探究活动教师讲讲就过去了。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学生学到学以致用的知识、方法,这些问题不解决,耽误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时间,而且影响到他们的发展。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离开了生物,离开了大自然,离开了实验,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更谈不上生物素养的全面提高。试想,如果一个人对某一项工作入行了,甚至有兴趣了,还担心这个人不干这个工作和干不好这个工作吗?有句俗语“砍柴不误磨刀工”,又说“受以鱼,不如授渔”,让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磨刀”的时间,给他们“捕鱼的网”,让他们在自己的起跑线上飞翔。
- 更新:2008/7/16 6:09:5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24.【老子】一读就懂的道德经系列微课(第二十四章3个)
不显摆:以为自己什么都看见了,却感觉不到明白,因为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不彰显:以为自己知道是什么了,却无须彰显,因为还有比我们知道更多的人,还有...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案例 (10-20 05:37)
- 带着书本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回归课本 (05-06 04:25)
- 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意外的精彩 (04-22 07:23)
-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普通课堂 (09-17 06:24)
- 寓教于“戏”,寓学于“演” (02-27 02:47)
- 让学生更喜欢学习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01-07 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