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科学家的智慧
-
达尔文向光性实验是生长素发现史上的一个经典实验,也是《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一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限于实验条件,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达尔文的实验过程,在引导学生分析现象的基础上,推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仅仅把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作为展示知识的一种载体,实验的其他教育功能被忽视了。其实,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看似简单,却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功底,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我个人觉得,讲解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展示生长素是如何被发现的这个层面,应该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教育价值,比如实验设计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探索思路的借鉴等等。基于这样的认识,备课时,我以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为摹本,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一(如图1所示),然后引导学生讨论:①与用一盆枝繁叶茂的盆栽植物相比,选用单子叶胚芽做实验材料有哪些优点?②在该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③胚芽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哪里?④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猜想?
探究活动二:我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安排4位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条件、实验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在学生介绍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请台上学生解答台下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我予以适时点拨、指导,并帮助学生修正、完善实验方案。接着,我用多媒体演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二(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比较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达尔文当年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比较中学习借鉴科学家设计实验的科学思想和巧妙方法。紧接着提出:①在该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②该实验能否完全解决植物向光性这一问题?还留下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
探究活动三:在学生解决了探究活动二中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胚芽的哪一个部位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接着,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学生互评实验方案活动,然后予以点拨、指导。最后,播放达尔文向光性实验三的动画(如图3所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实验方案、推断实验结论。
三个探究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学习借鉴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推出科学结论等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和推出结论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发展和变化,学习借鉴科学家的探索思路和研究方法,体会科学家的细致和智慧,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一中学;《教育时报·课改导刊》4月23日《课堂》版发表)
- 更新:2008/5/4 5:24:3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24.【老子】一读就懂的道德经系列微课(第二十四章3个)
不显摆:以为自己什么都看见了,却感觉不到明白,因为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不彰显:以为自己知道是什么了,却无须彰显,因为还有比我们知道更多的人,还有...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案例 (10-20 05:37)
- 带着书本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回归课本 (05-06 04:25)
- 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意外的精彩 (04-22 07:23)
-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普通课堂 (09-17 06:24)
- 寓教于“戏”,寓学于“演” (02-27 02:47)
- 让学生更喜欢学习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01-07 03:18)